《晋文公伐原》的原文与译文

原文 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

”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


(资料图片)

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

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原:古国名。②士:兵士。

译文 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跟身边的谋士说七天攻下原,七天没有攻克原国,便命令士兵班师回朝。有个谋士进言:原国就要被攻克了,请将士官吏等待些时间。 元公答到:诚信,来立国之宝。

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宝物,我不能这样做。于是元公便班师回朝了。第三年又去讨伐原国,与身边的"谋士说这次一定会得到原国再回来。卫国人听到这些,认为文公以诚信为治国,于是归顺文公。

所以说:讨伐原国而得到卫国,就是这样的说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国,而是不想以失去诚信的代价来得到原国,不能以不诚的方法来得到。一定得以诚信得到,这样归顺的国家就不止是卫国了。文公可以说是知道自己所想。

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诚信立天下,对人诚信并且对那此不是很亲近的人也一样,不诚信就会让所有事都不顺。所以这次攻下原诚信应该记为首功。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翻译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翻译及原文

1.译文 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

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 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

”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孟门附近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2、原文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晋文公伐原文言文而的翻译

一、译文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

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

”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孟门附近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二、原文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三、出处《国语》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国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左丘明所撰。

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国语》为西汉刘歆的伪作。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二、作品赏析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国语》在叙事方面,亦时有缜密﹑生动之笔。

晋文公伐原①,与士②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原文 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七原命谋士言曰:原矣师吏请待公曰:信宝原失宝吾遂明复伐与士期必原返原闻乃卫闻文公信至矣乃归文公故曰原卫者谓文公非欲原信原勿若必诚信归者非独卫文公谓知求欲矣凡主必信信信谁亲非信则百事满故信功矣(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原:古名②士:兵士 译文 晋文公起兵讨伐原跟身边谋士说七攻原七没攻克原便命令士兵班师朝谋士进言:原要攻克请士官吏等待些间 元公答:诚信立宝原失诚信宝物我能做于元公便班师朝第三讨伐原与身边谋士说定原再卫听些认文公诚信治于归顺文公 所说:讨伐原卫说文公想原想失诚信代价原能诚定诚信归顺家止卫文公说知道自所想 凡做主公都要诚信立诚信并且亲近诚信让所事都顺所攻原诚信应该记首功

关键词: